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中日会有再战吗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中日会有再战吗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前言:如果按照整个国力来说,清朝是无法和日本比拟的,此时的清政府,内忧外患,国库空虚,经过了多次各地赔款,各地的农民起义,论实力来说和蒸蒸日上的日本根本没办法比,我们就从国力发展和中日甲午战争两方面来分析:
1.大清,虽然也经历了洋务运动,也开始重视武装力量,编练新军,办军校等等,但是体制决定了一切,大清长期的闭关锁国,官员上下贪腐,各地起义接连不断,大量的白银流失国库空虚,根本负担不了长期作战。
2.日本,在经历了明治维新之后,工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,走上了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,日本的综合国力迅速提高,并跻身帝国主义列强行列。
这里可以看到,大清是在闭关锁国,而日本在经历了维新之后,走资本主义工业道路,因此从综合国力来说,高下立判。
二,中日甲午海战时期军事实力对比:
先说说大清,虽然说大清在甲午海战之前,经历了洋务运动,建立了庞大的海军北洋水师,在世界上也称的上号排的上名。无论是军舰的数量上,还是武器装备上明显强于日本。
再说说日本,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后,受西化文明冲化,走起了全面的资本主义改革道路,这次的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国家道路,跻身世界强国之一,单说日本海军联合舰队,在数量上和武器装备上没法和大清水师比。
回到论题,清朝综合国力远输于日本,刨出朝廷干预的因素,单存的中国北洋水师和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对战,清朝是有机会战胜的,毕竟,北洋水师在当时堪称世界顶级,中日甲午海战失利输输在体制上和输在内耗上。
甲午战争时期,清朝的国力是逐渐不敌日本的,但日本发动对清朝的甲午战争,自己心里是没有底气的,清政府还是有取胜的可能。
从经济、政治、军事三个主要的方面对比两国当时的国力:
经济方面:清政府甲午时期国家年度财政收入大约为8867亿两库平银,而日本同时期年度财政收入大约为5000万两库平银,清政府的财政稍强于日本。在人口上,中国约有4亿人,而日本也仅为7000万。工业对比上,清政府有铁路400余公里,而日本达到了2733余公里,轮船吨位对比上,清政府拥有轮船26艘,总吨位为22900吨,而日本则达到680艘,总吨位为110205吨。
政治方面:在甲午时期的两国国际政治地位上看,经过洋务运动的发展,清政府确实取得了一定进步,尤其建立起来的北洋海军,令西方列强对中国甚至产生一种刮目相看的感觉,而日本也经过明治维新的发展,国力得到大大提升,但奈何国弱民少,并没有被西方列强所看重,因此,在甲午时期,中国国力政治环境还是比较宽松的,西方列强也更多的看好中国能够胜利。
军事方面:军队人数上,清政府各种军队林林总总加起来大约有100万左右,但闲人太多,真正作战部队有限,有效实力也就35万左右,而同时期日本总兵力大约24万,另有预备役大约15万,总兵力虽然弱于清政府,但局部地区可达到兵力优势。在最为关键的海军对比上,日本军舰32艘,鱼雷艇37艘,总吨位大约59000余吨,而其主要作战对手北洋水师的实力则为军舰22艘,鱼雷艇12艘,总吨位约41200余吨,除吨位上不如日本海军外,在军舰质量上的火力、装甲防护力和机动性上总体也不如日本海军!
综合经济政治军事三个方面来看,除了财政收入和国际政治环境上略强外,清政府的国力实际上已经不敌日本。
在甲午战争爆发前,日本并没有取得胜利的把握,毕竟清政府地大物博,人口众多,基础还是比较雄厚,瘦死的骆头还比马大呢,因为,在发动甲午战争前,日本也是有失败的预案,可分为上中下策:
上策为日本赢得了对清政府海战、陆战的战争,这对日本来说是最好的结果,皆大欢喜;中策为日本小输,但军力尚在,大军退回日本本土,防范清军东渡,攻击日本本土;下策则为日本大败,军力丧失殆尽,则全体军民退到北海道拒守!
由此可看,日本还是有些心虚,但奈何甲午战争是日本以举国之力对阵李鸿章北洋水师和淮军,清政府焉能不败!
但光从战术角度来说,清政府也是有取胜的可能的,甲午战争时期日军24万,就有17万出国与清政府作战,如果清军能组织一支奇兵,偷袭日本本土,胜负未可知。
而事实是,清政府还真有一个大臣制订了偷袭日本本土计划,但最后没有实施。
这名大臣叫宋育仁,在大家都想着如何防守日本时,他想出了偷袭日本本土计划,他认为日本弹丸小国,如果能乘日本国内军力空虚,直捣本土,必能挽救危机,打败日本,可惜当时的清政府早就被吓破胆了,根本没有考虑过这个意见。
由此可见,甲午战争清政府并不是没有胜利的可能,实在是畏畏缩缩,丧失了战机!
国虽大,忘战必危。兰时清攻府相空有钱,可惜的,……日本国力虽还小于清,但学习新科技和制度,倾举国之力引进最先进的战舰,而清虽有大舰多于曰本,却连炮弹不合适都不知道,现用现磨,这就好比你有枪却从不练,和沒有枪沒区别,中国修改了不首一先使用槟武也是这个道理。
从根本上讲,曰本还小踏入工业时代,,清朝虽大,仍是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,而且腐败到极至收,一个半步化神打一个御灵期十段的病痍子,清绝对没有胜箄,既使短期胜利,也会先胜后败。
这莸是历史,假如清胜利了,中国也诈没有社会主义,感谢历史
在甲午战争时期,中日双方的综合国力并不仅仅是指有多少战舰,有多少利炮。其实这综合实力大致上和现在的一些因素相同,综合评估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科技、文化等等,不过因为当时对这些因素的意识比较淡薄,所以大体上还是将国力的对比放在军事上,以军事论强弱。
回到那个时代,日本的明治维新使得这个正处于政治军事全方面的上升期,而反观清朝,一直再走下坡路,好不容易有了一个同光中兴,却也免不了成为回光返照之态。但是,瘦死的骆驼比马大,清朝通过庞大的地域优势还是能够和处于上升期的日本一争长短的,毕竟在战争爆发之前,清朝的北洋水师是被公认的亚洲第一,所以在军事上的底蕴还是有一些的。
个人拙见,虽然北洋水师在旁人看来十足的威风,但是因为长久没有得到朝廷的经费支持,甚至有时候还要倒贴,所以使得水师战舰年久失修,连炮弹都买不起了。不仅如此,水师虽然有着受过专业教育的军事人才,但是却因为体制上的漏洞以及风气的恶化,使得这些原本应该抛头颅洒热血的军人丢失了原有的血气,贪墨享受,从根源上就已经开始腐烂。
而在反观日本,在其国内掀起一股奋发图强的浪潮,无论是天皇还是百姓,都在尽量的省吃俭用以购买军舰增强实力而努力着,而反观清朝的统治者,还在钟鸣鼎食、纸醉金迷着,殊不知惨之将至。并且,总体而言,因为日本军人长久以来被清朝以往的国力所压制,所以他们同日本的统治阶级一样,极希望通过战争一洗以往的耻辱,所以,日本军队可以说是在战略上藐视敌人,而在战术上重视敌人,而这个敌人异常明显,为清朝无疑。
所以说,综合以上几点,在甲午中日战争前夕,日本其实就已经悄悄的追赶上了清朝,所以北洋水师虽有亚洲第一海军的殊荣,但是却因为受到经费、体制、士气、战略上的影响,其战斗水平还需要大打折扣,和日本海军的差距很小。
如果问到清朝是否有着取胜的可能,我个人认为,万事皆有可能。
日本毕竟是小国,资源有限,所以这就注定了日本仅仅只能采用闪电战的方式取胜,而经不起时间的考验。可惜的是,北洋水师在战术上棋差一着,没有与敌人决一死战的勇气,如邓世昌这样的英雄毕竟只是少数,所以失败也在所难免了。后来北洋水师躲进港湾避战保船,士气降到了最低点,而日本海军士气大涨,说句玩笑话,可能有点“打破北洋水师不可战胜的神话”所以敌进我退,最终被一网打尽,北洋水师覆灭。
我一直在想,如果当时李鸿章能够血性一点,挡住北洋水师的退路,和日本海军彻底的决一死战,这最后的结局还会是这样吗?
其实我觉得,海战并不代表所有的中日博弈,其实在日本打败北洋水师之后,便上岸和清朝的陆军进行较量,我觉得如果清朝统治者能够不要这麽咋咋呼呼的,和日本拖时间,也许日本方面也耗不起。
当然,万事皆言如果,那就没有只能一味的沉浸于过去的悔恨当中了,所以我们只能从以前的失败中跳出来,以认真的心态看待未来,这才不会沦落到一败再败的循环圈当中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日会有再战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中日会有再战吗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